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嘀嗒出行五战港股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持续下滑

时间:03-22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45

嘀嗒出行五战港股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持续下滑

作者 |郑皓元、闫嘉宁| 实习生主编 |陈俊宏近日,嘀嗒出行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中金公司、海通国际与野村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据悉,这已是自2020年至今其第五次冲击IPO。然而,市占率第二的嘀嗒出行主营业务造血能力却逐年下滑,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下,嘀嗒出行似乎并不被资本市场看好。造血能力持续下滑从发展线看,2014年在滴滴与快的进行“烧钱”大战时,嘀嗒出行杀入一片蓝海的顺风车业务,快速通过多轮融资获得一席之地,虽然在来年滴滴上线顺风车业务后一直被碾压,却在2018年“黑天鹅事件”事件后迎来了一段短期转折,创始人宋中杰在最短时间内烧钱抢占市场,让嘀嗒规模从2018年的1.18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5.81亿元,年涨幅近400%,同时实现扭亏。然而,嘀嗒出行的增长并未持续太久。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其营收快速增长分別为1.18亿元、5.81亿元、7.91亿元,2021-2023年间却出现连续两年下滑,其营收分別为1.18亿元、5.81亿元、7.91亿元。2021-2023年,其年内利润分别为17.31亿元、-1.88亿元、3亿元;经调整利润分别为2.38亿元、8471万元、2.2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嘀嗒出行的经调整利润是按照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的,因此出现了2022年年内利润亏损,经调整利润却在盈利两种截然不同的状况。2018年-2020年,嘀嗒出行全年亏损分别为16.77亿、7.56亿、21.94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別为-10.68亿元、3.16亿元及3.43亿。根据经调整利润,其在2019年开始已连续盈利五年。然而,其2018年-2020年以及2022年的年内利润均为亏损。招股书显示,嘀嗒出行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出行平台。公司经营顺风车平台,充分利用私人乘用车的闲置座位;智慧出租车服务以提高中国出租车行业内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效能及效率;并在全国范围内改善传统出租车扬招服务及管理。据了解,嘀嗒出行主要作为撮合交易平台的角色,通过整合信息、提供服务,向在平台登记并提供顺风车服务的私家车车主收取服务费获利。不像其他网约车平台还需向组建车队、获取营业执照等方面投入成本,受益于这样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其实现了较高的毛利率,2019-2023年五年内其毛利率平均高达78.66%。值得注意的是,嘀嗒出行的毛利率整体却呈现下滑的趋势。2019-2020年,其毛利为4.62亿元和6.61亿元,毛利率达79.5%和83.5%。然而到2021-2023年其毛利率开始下滑。期内毛利分别为6.31亿元、4.28亿元和6.05亿元;毛利率分别为80.9%、75.1%和74.3%。嘀嗒出行业务可以分为三块,分别是顺风车、网约车、广告及其他服务。其中,提供顺风车平台服务收入占比达95%,网约车和广告及其他服务收入收入占比分别为1.4%、3.6%。造成其毛利下滑主要受顺风车板块影响,2021-2023年,其毛利率分别为85.4%、79.5%、75.9%,三年内下滑接近10%。对此,嘀嗒出行在财报解释称,顺风车平台服务成本增加较快,由于加强了技术及基础设施及安全措施,导致运营及维修服务费增加,以及保险成本增加相对较快。顺风车面临增长天花板招股书显示,嘀嗒出行提供顺风车平台服务收入占比由2021年的89%增至2023年的95%,网约车收入占比由2021年的4.2%下滑至2023年的1.4%;广告及其他服务收入占比由2021年的6.8%下滑至2023年的3.6%。值得一提的是,顺风车业务天花板并不高。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汽车客运市场包括出租车扬招、出租车网约、网约车及顺风车组成。2022年,顺风车、网约车和出租车市场规模(交易总额)分别约为191亿、1942亿和3008亿。在中国移动出行市场中,相较于网约车业务顺风车业务体量较小,而嘀嗒出行在顺风车板块的市占率也在下滑。根据招股书,按2022年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嘀嗒出行市场占有率为32.5%,较2021年减少5.6个百分点,行业排名由第一降至第二。哈啰顺风车市占率行业第一为42.5%;滴滴顺风车业务市占率行业第三,为19.3%。2021年-2023年,其顺风车平台服务交易总额(GTV)分别为78亿元、61亿元、86亿元;营收分别为6.95亿、5.15亿、7.74亿。网约车收入则呈逐年下滑趋势,2021年-2023年,分别为3262.9万元、1942.1万元、1132.8万元。有业内人士表示,相比于滴滴、美团、高德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在出行市场跑马圈地,嘀嗒出行在体量以及品牌号召力上都相对较弱。通过补贴客户和司机提升客户粘性,或者寻求合作或兼并重组做大规模,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嘀嗒出行与那些互联网巨头相比自然逊色许多。大量消费者投诉无故被扣款此前有媒体报道,消费者使用嘀嗒出行无司机接单情况下,取消了订单,但嘀嗒出行却在未经其同意的情况下,通过支付宝擅自对其账户进行了扣款,咨询客服后发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开通了周卡业务。但在嘀嗒出行App查询,却并未发现有扣费记录.后在支付宝查询发现半年内三次被无故扣款。据黑猫投诉显示,嘀嗒出行投诉共有16207条,其中与无故扣款相关投诉有201条,有消费者投诉称“没有打车成功,却被免密支付购买了周卡”、“没有拼车成功,却收到平台提示已到达站点被扣款,多次申请退款未通过。”也有部分司机投诉称,“已备注有车友同行,但平台还是以多拼乘客为由强制扣款”、“乘客取消用车后平台以线下交易为由扣了款。”对此,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律师游云庭向财经表示,开通自动扣费应当由消费者授权,没有授权情况下,除了平台,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问题更大。如果消费者自动扣费被开通,可以向人民银行银监会投诉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平台,力度和杀伤力应该比消费者起诉、或向消保委去投诉,对平台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震慑力更大。据了解,未经授权自动开通属于平台违规行为,若自动扣款有依据有可能会被定义为涉嫌消费欺诈。游云庭律师指出,没有依据指,没有就自动开通,对消费者做了特别的提醒,比如把这些条款藏在补充的条款里,没有突出显示,没有特别提示。这在合规上有问题,同时还涉嫌消保法里的格式条款霸王条款问题,因为涉及到消费者切身利益,应该是单独提示突出显示的,否则,就违反了消保法和民法典关于格式条款排除消费者权利的问题。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